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2月21日电(李赫)穿过漫天的谎言跟不厌其烦的辟谣,中国足球新政20日终于在黄浦江畔落地。比较此前政策,新政设置了四大帽制约投入,而外援不受工资限额影响;U23政策稍有变革,但外助政策不变;诸多变与不变之间,轨制设计上的用心良苦与精准施策,值得玩味。
四大帽与外援身价:鱼和熊掌要兼得
新政的核心与焦点毫无意外落在限制俱乐部投入的四大帽上。根据规定,2019年中超支出限额封顶为12亿元,俱乐部注资限额则为6.5亿元,亏损限额则定在了3.2亿。这3项投资限制还会在之后3年再次减少,直至2021年。
海内球员的薪水同样受到制约,最高标准不得超过1000万,而参加亚洲杯和世界杯预选赛的国脚可能在此基础上上浮20%进行调剂。同时,外援并不在工资限额的限度内。
也就是说,新政仍给俱乐部留有引援和投入的空间。只是在支出限制下,隐形的软性工资帽仍在起作用:整体支出受限的背景下,外援投入如何取舍,球队薪资比例如何平衡,是留给各俱乐部管理层博弈的第二战场。
国脚薪资浮动的规定也是响应了球迷对国脚国家队出工,俱乐部出力的质疑。为国出战不再停留在一项名誉,更能直接带来真金白银的利益。
这样的勾边与留白,展现的是足协鱼与熊掌兼得的野心:一方面要从新建构市场标准,标准球员身价与公道投入;另一方面也留有资本竞争的空间。想要最大限度坚持大牌外援所能带来的联赛关注度的同时,重构中超市场业态。
报名制度微调与外援政策:捕风捉影也仰望星空
新政另一处引人关注的调解,就是中超准入制度的微调,其中增加了对U21球员跟女足球队恳求。
新政划定:在保持原来U23球员出场政策不变的情况下,提出申请中超、中甲准入的球队在报名大名单中应有本俱乐部培养的U21球员,这2名球员必须出自该俱乐部的青训并参赛3年以上。
诚然是微调,但却足以把一些俱乐部浮躁的心压了下来。在这样的标准下,几乎堵去世了以烧钱挖人方式吸引年轻球员的可能。
这次U21准入政策公布后,恐怕不少中超球队会再次陷入U21球员荒中,租借年青球员的盘算也不再事实,这无疑会逼着中超球队爱岗敬业搞青训。而对女足球队的请求固然常设不是硬性尺度,也将或多或少缩小女足成绩与待遇的巨大反差。
同时外援政策与上赛季保持一致,注4上3,不差异亚洲外援。
不能否认的是,从前多少个赛季联赛的灼热与大牌加盟不无关系。但他们也压迫着本土球员的生存空间。在新政多重制约下,虽然仍然保存着大牌外援加盟的可能,但能够断定以往群星残酷的情形难再。
外援政策的保留也象征着亚洲外援在中超的日子并不好过。切实在支出限度背景下,亚外的性价比已并不存在优势。这都象征着国内球员将有更大的空间。参考CBA联赛近年来国内球员的相继暴发,新政追求的,是足球场上也会有更多的国内球员发光。
而政策出台的一心,则是想要在U21和外援政策双重作用下,当球迷在中超赛场仰望星空之时,看见的不仅是本国的星光。
及时管控与干预市场:要一万年也要争朝夕
毫无疑难,这次政策直指从前多少年中超联赛金元足球旺盛的虚火。依据足协供应的数据,7年前,恒大年投入5亿,便足以称霸中超。七年后,恒大年投入约20亿,仅仅是争冠水平。作为恒大王朝的终结者,自上港集团入主球队以来,总投入超过了60亿,平均年投入近20亿。亚冠级别的球队中,今年的投入也超过了10亿。
职业联赛当然少不了资本的投入,但前提是市场环境标准合理。如中国足协常务副主席李毓毅在会议上所说的那样:搞联赛不是比着烧钱,一个俱乐部投入20个亿,另一个投入3个亿,这个游戏怎么玩?
无序市场下,如果任由资本泛滥,势必造成垄断,当全体联赛成为少数资本家的游戏,当投入产出比不在合理的范围内,看不到回报的第二、第三梯只好决定把持投入,直至退出游戏,这样的恶性循环当然不是中国足球所渴望的。
实际上,包括中超第一团体在内的多家俱乐部对宏大的薪酬支出早有微词,不过为避免在竞争中落伍,他们只能咬着牙逝世扛。
足协顶着干涉市场的非议出手调控,只因现行环境下,足球环境的整治只能是由上至下。一万年太久,只争朝夕。把新政的价值扩大到根治中国足球,不免步子迈得大了些;而将其靶向释放至当前国内足球市场的乱象,好像就更加不近人情。
姑且拿出一些耐心,以踊跃的态度对待足协的新政。说到底,中国足球的问题不是短期形成,也不可能速战速决。因此任何试图迅速扭转乾坤的策略都会被冠以胡作非为的名号。犹如以谎话印证谣言得到的只能是流言。但若以阶段性的诉求来看足协的策略,就显得公平的多。如同考试中最后一道大题的答案,都是一步一步推出来的。(完)
下一篇:没有了
- 2018-12-28中国足球新政: 靶向治疗 剑指职业联赛